一、必修课程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理论基础
总学时:90学时
理论:80学时
实践:10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考试课,授课对象是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本课程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药饵养生,睡眠养生,房事养生,起居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休闲养生,沐浴养生等;下篇为养生实践指导,主要有四时养生、体质养生、因人养生、人体不同部位的养生保健等。本学科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着重提出养生知识的传播既要遵循人类生命的自身发展规律,又要遵循自然环境、时序变化等,在建设“健康中国”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其的重要地位。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基本方法(针灸、刮痧、拔罐、推拿实训)
总学时:72学时
理论:36学时
实践:36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中医养生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是中医养生专业学生。本课程共包括七章内容: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中医养生基本方法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特点;第二章为针法调养技术,介绍毫针、耳针、皮肤针、刺络放学、穴位埋线等针法类中医养生调养技术;第三章艾灸调养技术,介绍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及温针器灸等灸法类中医养生调养技术;第四章推拿调养技术,介绍成人推拿调养技术和小儿推拿调养技术;第五章导引调养技术,介绍站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常见导引调养技术;第六章其他调养技术,介绍拔罐、刮痧、砭石、贴敷、熏洗等调养技术;第七章综合实践运用介绍了脏腑、气血津液、四肢脊柱、特殊人群、女性、儿童常见问题的调养。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基本方法的理论特色和技术操作,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学
学时数:36
理论:30
实训:6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常用的养生方法和技能,以及中医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是康复治疗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中国传统的医、史、文、哲等相互渗透。本学科内容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中篇为中医养生学常用的方法,下篇为养生实践指导。本学科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限选课程
课程名称: 中医药膳学
总学时数: 36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线上18学时,线下18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限选课,授课对象是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具有保健、预防和治疗疾病等作用的中医药膳食的相关理论、处方调配、合理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课程以药食同源为出发点,主要阐述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常用于药膳的药物及部分食物,每种食物或药物下设出处、来源、异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膳应用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并按功效分类介绍生活和临床中常用的药膳方,注重药膳的实用性、制作的易行性、功效主治的多向性。通过合理膳食,强身健体,调节和治疗疾病。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学
总学时:36学时
理论:30学时
实践:6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限选课,授课对象是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本课程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绪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等;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有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下篇为审因施养。主要有因人养生,体质养生,部位养生,因时养生和区域养生等。本学科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应用价值和普及意义。
课程名称:中医情志养生学
学时数:36学时
理论:36学时
实训:0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限选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本课程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和运用中医独特的情志养生理论、方法及技术的一门学科,分为:绪论,中医情志养生学的发展史,中医情志养生的基础,情志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不同年龄期人群的情志养生,不同职业人群的情志养生,不同时令的情志养生,疾病易发人群的情志养生共八个章节。本学科是中医养生学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介绍了如何调节人的情绪、情感和感情,培养有益的志向、志趣和意志,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心理自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在当今社会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能引导人们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课程名称:中医治未病学概论
总学时:18学时
理论:18学时
实践:0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中医养生学专业限选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养生学专业学生。本课程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等为基本指导思想,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未病状态的成因、特点、含义、趋向,和运用方药、针推、情志、运动、饮食等方法与技术治未病,以阻断发病趋势,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等理论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授课中结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中医预防保健的服务范围及人员培训、中医养生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及常见病的治未病方法进行介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
三、研究生课程
课程名称:针灸经典与临床
总学时:18学时
理论:18学时
课程简介: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以《易经》、《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与针灸相关的经典理论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素问》、《灵枢经》经典针灸理论学习与启发;《难经》经典针灸理论学习与当代临床应用;《针灸甲乙经》典针灸理论学习与启发。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针灸相关典籍的古典针灸理论体系,并把经典内容与当代针灸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古典医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针灸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学术思想,为针灸经典理论的发展和当代针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掌握《内经》《难经》的重点篇章节选内容的针灸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理解古代医家的主要学术理论和学术观点。结合当代临床实践提高对经典内容的深刻领悟、继承和创新。
课程名称:针灸经典与临床——《内经》痹证痿证的辩证及针灸选穴治疗
总学时:6学时
理论:6学时
实训:0学时
课程简介: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依据《内经》原文,深入理解痹证痿证的病因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内经》痹证痿证的选穴针刺机理,力求在临床中能够灵活运用,发挥经典的指导作用。
课程名称:针灸经典与临床——《伤寒杂病论》针灸选穴及针灸方法探究
总学时:6学时
理论:6学时
实训:0学时
课程简介: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探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含义。剖析《伤寒论》针刺和艾灸取穴的特点。根据所学经络腧穴知识,对《伤寒论》中未提及的针刺和艾灸具体穴位的条文进行补充和完善。了解《伤寒论》火法的分类及具体操作,火法误治的后果。说明《伤寒论》所倡导的针灸药相结合的理念在当今临床的重大意义。
课程名称:儿童常见疾病推拿治疗方法
总学时:18学时
理论:18学时
实践:0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选修课程,主要针对专硕学生进行授课。本课程是在《小儿推拿学》《中医儿科学》基础上进行授课。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概述,介绍小儿推拿基本知识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第二章小儿常见肺系病症的推拿疗法,介绍感冒、发热、咳嗽、喘证小儿推拿疗法;第三章小儿常见脾胃系统病症的推拿疗法,介绍厌食、腹泻、便秘,腹痛、呕吐的小儿推拿疗法;第四章小儿常见其他系统病症的推拿疗法,介绍夜啼、啮齿、遗尿;第五章小儿鼻炎、腺样体肥大、增高益智特色手法;第六章小儿保健。本课程从儿童常见疾病及保健康复多方面着手,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留学生课程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康复学
总学时:36学时
理论:36学时
实践:0学时
课程简介:本科课程为留学生考查课程,授课对象为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同学。本课程按照中医养生康复学知识架构的模式和规律,分为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养生康复学理论基础,介绍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发展概况,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为中医养生康复的方法,介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养生康复方法和手段;第三部分为常见病的临床康复,介绍中医养生康复的方法在临床上的运用。本课程将养生与康复统一在一个学科范围,有机融于一体,是中医学一大特色。